朱静怡,ACA1603班,全国老员工英语竞赛和湖北省翻译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,曾参加剑桥游学项目,获得过陈一丹杰出奖学金和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一等奖学金。计划9月去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。
写在前面的话:
其实一直不知道如何写学习英语经验帖,最近被问后,这段时间多少也开始了思考,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。
一、语言的目的是沟通,不是正确率
曾经有个笑话,说(至少在以前)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,三回合内必出现“Sorry, my English is poor”。你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谦逊,但根源是不自信。人家也没听不懂你的话,真听不懂也可以派上肢体语言,一个劲说poor也无济于事。
为什么不自信?和我们如何定位一门语言有关系。我们多数从小学开始学英语,也随即开启了英语考试之旅。不否认考试有助于学习语言,但是也导致了“专注避免错误30年”的思维模式。因此在试卷外,我们使用一门语言时常常带着很强的“自省”精神,因出现了或可能出现语法错误而焦虑。
但是在对话中,首要目标是传达意思、交流信息,有错误不一定影响我们实现沟通的目的。甚至你都可以不用句子(避免语法焦虑症),就用一个单词就完成了有效沟通,比如你去店里买东西。况且错误本身也并不可怕,考场外的世界没有人给你0.5分、1分地扣。
Westworld里Robert Ford说,Evolution forged the entirety of sentient life on this planet using only one tool: the mistake.
转换思维,不一定能让你完全避免错误,但至少可以让你更专注于语言本身的沟通目的。多说,错误也会减少。
二、读真正的外文报刊
不同语言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不必多说,但用英语读中国媒体的报道倒大可不必,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读China Daily,用中文读就是了。学英语的意义之一,是可以阅读在母语外的第一手信息和报道,而不必经过动机未知的中介来转换、翻译。
新冠病毒再次提醒我们,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外的报道,二手信息的失真程度都是何等触目惊心,即使是同一种语言都可以被截取、编辑得面部全非,更何况别人欺负你不懂英语、德语、西班牙语、意大利语呢……
现在有一种看法是,如果你不认可某媒体的价值立场,你可以对其报道的所有内容都嗤之以鼻。这有失偏颇,毕竟有些报道,如外交部发言人讲话内容完全可以客观求证。如果你读到一个英文媒体的报道而有疑虑的话,你可以上有关机构的中文官网查证。这样一来,你也在中英对照地学习,而且留意到一些敏感表达,在经语言转换后是否保有原来的“味道”,在这方面跟native speaker交流也会有收获。同一语言下,比较不同立场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措辞也很有意思,可以学习他们是如何夹带观点私货。我读得比较多的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Financial Times。SCMP的app现在已变成免费订阅,新闻版块在地域上分列内地、香港、亚洲和世界等,因此在信息范围上既覆盖我们身边中文媒体主要报道的地区,也覆盖中文媒体不时推出片段式激昂报道的地区。SCMP这些版块下的新闻和社评都很值得一读。App以外,也可直接关注脸书上的公众号。FT中文的app是需要付费订阅的,但性价比很高,有中文、英文和中英对照三种阅读模式任君选择,也有不同的专栏(比如AI、中美贸易战等)可以特别订阅。总之,利用英语来拓宽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,就像The Newsroom中的Will所言,We were able to be all these things and do all these things because we were INFORMED.在这个让自己变得informed的过程中,想让英语水平只是原地踏步,恐怕很困难。
三、定小目标,利用正向反馈
目标可以有很多种,敦促自己一步步向前走本身是关键。
以我的经历为例,在剑桥耶稣学院上前三天课时,我都是怂的,没能鼓起勇气发言。后来慢慢的发言前内心也会有个框架,这样一步步,到后来就可以想到什么直接举手说。那边的课堂鼓励大家提问和表达观点,所以我也从这个环境中获得了更多能量。我想了想,其实我们听外国人说中文时很宽容,来一句“今天天气挺好”都惊喜了,更不用说还能交流具体观点。所以还是应该对自己的英语有信心,也利用这种别人给予的正向反馈,鼓励自己再设目标更进一步。
四、写在最后的话
提到英语,希望不只让人想到雅思托福。希望一门外语让我们都跳出原来的井,望见更广阔的天。
每个人都终有「跃入人海,各自精彩」的这一天的。